KK免更新
四度逆行!曾抗击非典、汶川地震、埃博拉病毒,这位白衣战士又奋战在抗疫一线
【武汉战疫·一线见识】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季春红 蔡琳
"46床患者邓大爷气道痰液过多,严峻影响呼吸,血氧饱和度下降得凶猛,急需插管吸痰""他鼻中隔曲折严峻,插管十分困难,让我上吧"……3月17日上午,在火神山医院七科一病区病房里,陈红听到呼叫,就一路小跑赶到病房。
北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主任护师陈红是一位有着39年军龄、35年护龄的白衣战士。在抗击非典、汶川地震救灾、抗击"埃博拉"战场上,她一向冲锋在前,现在57岁的陈红又出现在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
"我有经历,让我上"
"我是武士,我请战驰援武汉!我是党员,我请战驰援武汉!我有经历,我请战出征武汉!"时间倒拨到本年大年初一早上,除夕夜得知三支军医大学医疗队紧迫驰援武汉的音讯,陈红榜首个把写有3条理由的请战书,送到了医院负责人手上。
这一幕,与陈红2003年请战赶赴小汤山抗击"非典"、2008年请战奔赴汶川抗震救灾、2014年远赴非洲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时的情形十分相似。
递送请战书后,陈红紧迫预备出征的物资,翻看"抗非"、"抗埃"日记,收拾出了个人防护配备穿脱细节及患者救治流程。紧迫准备期间,她自动担起了医疗队总护理长人物,严格要求和标准护理人员防护和操作、安排护理防护练习查核。
2月2日,陈红随医疗队飞抵武汉,入住宾馆放下背囊后,就第一批进入火神山医院,指出上百个关系到患者救治能否进行、医院人员是否安全的问题。2月4日上午,火神山医院接纳第一批确诊患者,为消除部分医护人员的心思惊骇,她不管疲惫,做好本身防护后,自己首要走进病房。
57岁的陈红,是火神山医院护理部队中年纪最大的队员。她荣立过二等功、荣获过"全国三八红旗手"称谓,被赞誉为"埃博拉疫情防控先进个人"。有人问她,原本能够等着功遂身退 ,为什么又第四度请战出征战疫情?陈红的答复很真实:"我比大多数人都有经历,我去就多一分期望、少一分危险!"
46床的邓大爷是一名重症患者,气管内痰液较多,严峻影响正常呼吸。3月14日正午,邓大爷呼吸困难,脸色青紫,血氧饱和度很快下降到了70%。
值勤的年青护理拿着吸痰管,从鼻腔插了几回都没有成功。刚领完医疗耗材的陈红来不及吃午饭,从对讲机里听到呼叫后,便紧迫穿戴防护配备,进入病房给邓大爷插管吸痰,她拿着吸痰管试了几回,都感觉鼻腔里边阻止,用应急小手电照耀查看才发现本来邓大爷"鼻中隔"曲折严峻,鼻腔插管适当困难。
"大爷,我给您吸痰,您合作我一下,我轻轻地吸。"陈红仔细查看后,发现鼻腔稍上方位没被挡住,她拿着吸痰管略微向上倾斜,便顺畅插了进去,直达气管深部开端吸痰。跟着很多痰液被吸出,邓大爷呼吸逐渐康复正常,血氧饱和度也跟着上升到了95%。
3天后,邓大爷又被痰液阻止了呼吸,状况比前次还要危殆,陈红只好再次"出手",通过短时快速吸痰,患者呼吸音变得明晰,血氧饱和度也升至98%,终究转危为安。
气管插管和吸痰危险性很高,假如此刻患者咳嗽喷出飞沫,极易导致医务人员受到感染。但面临生死等危殆时间,陈红每次都有勇气挑选冲锋陷阵。
陈红还记得榜首次进入利比里亚"埃博拉"确诊患者病房时,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瘫软在床上,枕边一滩呕吐物,全身除了纸尿裤什么都没穿,"水样便"顺着腿流到了床布上。眼前的纸尿裤,其实便是"贮存"埃博拉的病毒库。正在我们踌躇时,陈红和战友张怡异口同声地请战。她俩箭步上前,取下纸尿裤、整理粪便、消毒包扎,全程不过10分钟。世卫安排官员向她俩竖起大拇指说:"中国护理,OK!"
勇于冲锋陷阵的底气是什么?陈红说,是自己10多年在手术室和ICU重症监护室做护理长练就的过硬技术,是抗击"非典"时构成的护理操作标准。
护理患者就像服侍亲人
"丁奶奶,您想排便啊?别动,我抱您下床……"3月18日上午,陈红刚进"红区"查房,走到37床患者房间,发现91岁的丁奶奶往床边挪身体。陈红感觉老奶奶想排便,便呼叫值勤护理前来帮助。她俩协力把丁奶奶抱下床,扶着坐到便器椅上。丁奶奶排便之后,陈红又帮她清洗,仔细劲儿就跟女儿服侍妈妈相同。
"丁奶奶比我妈妈年纪还大,有必要像亲妈相同服侍!"陈红告知记者,多年曾经,她妈妈患"出血热"住院。正在医院实习的陈红为了护理妈妈,硬是在短时间内练就了全套防护配备穿脱技术、把握了护理操作标准。
"感染病房的患者,没有亲人陪护,最需求新加坡试管婴儿的便是亲情呵护。"陈红一向在这么做。2月14日,病区收治了一位84岁高龄、全身瘫痪不能说话的女人患者,其时患者身体极度虚弱,眼睛都抬不起,体温38.6℃。查看发现白叟无法进食、无法分泌,她立刻为白叟导尿、下胃管。为了及时确保白叟养分补给,她又当即与后方医院养分科联络,请养分科专家针对白叟病况拟定养分配方。
像这样把患者当亲人的精心护理,陈红不只自己做,也辅导感染七科护理们这样做。她说,在这种特别的病房里,没有护工、没有家人陪护,医护人员便是患者仅有的亲人!她要求一切护理都把患者当亲人相同对待,精心护理耐性服侍,安慰鼓舞他们增强决心,合作医师医治,医患共处的像一家人。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