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抗疫群英谱丨陈红:离别这个城市,我会把浅笑留在这儿
——记火神山医院感染七科主任护师陈红
■解放军报记者 孙兴维 特约记者 汪学潮 通讯员 白日任
3月,江城武汉,春光明媚。这天,57岁的火神山医院感染七科主任护师陈红走出病区,尽管她一脸倦容,但仍坚持与接班战友沟通患者草民网病况。
作为有着39年兵龄的老兵,这是陈红第4次冲击在疫情灾情防控救治战场上。这些年,她收成了许多荣誉:个人荣立二等功,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谓……
17年前非典疫情爆发,陈红自动请缨奔赴小汤山医院;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她在灾区接连作业3个多月;2014年援非抗击埃博拉,她再次出征,在异国他乡救助患者。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又一次请战,奔赴抗击疫情一线。"作为一名戎行医护人员,我义不容辞。"陈红平静地说。她是病区年纪最大的护理,但她以身作则,第一个接诊患者……
抗击疫情需求勇气,更需求科学精力。在火神山医院收治患者前,陈红参照以往救治阅历进行防护设置,重复查看设备设备,严厉制定流程标准,规划医护人员出入口。
"护理有难题,就找陈大姐。"在病区,年青护理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一天,46床患者邓大爷气管内痰液较多,呼吸困难,脸色青紫。一位年青护理拿着吸痰管,从鼻腔测验插管但没有成功。陈红穿戴防护配备冲进病房,手拿吸痰管仔细观察,很快找到一个安全视点。只见她将管子稍向上倾斜,敏捷完结插管,接着又为邓大爷翻身扣背……跟着痰液被吸出,邓大爷的呼吸逐渐恢复正常,终究转危为安。
"做好护理作业,不只能减轻患者苦楚,关键时刻还能救人一命。"插管吸痰是危险较高的护理作业,陈红总是冲在前面,一次次协助患者脱离危险。
过硬技能来自日复一日的磨炼。陈红至今难忘在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病毒期间的一次阅历——
那天,世卫安排的官员给来自十几个国家的护理人员临机出了一道考题:"谁能协助这位幼儿患者换纸尿裤?"
幼儿患者的纸尿裤上沾满尿液,其间含有很多埃博拉病毒,极易形成医护人员感染。面临危险与检测,陈红淡定地答复:"咱们试试!"说话间,陈红和战友箭步上前,动作娴熟地为这名幼儿替换纸尿裤、整理创伤。
"中国护理,好样的!"世卫安排的官员当即竖起大拇指。
"患者无医,将陷于无望;患者无护,将陷于无助。"患者恢复之路的背面,是陈红和搭档们的艰苦支付。
2003年非典期间,陈红担任小汤山医院一病区护理长,探究出"高兴护理法""个性化护理法",协助许多患者恢复。
陈红说,救治患者过程中,护理作业是重要一环,感染病房的患者身边没有亲人陪护,更需求精心呵护。在武汉抗疫的日子,陈红倡议展开优质护理,她的耐性详尽总是让患者感到特别亲热。
一次,陈红地点病区收治了一位全身瘫痪、76岁高龄的聋哑患者。入院时,患者处于昏倒状况。陈红带领队友为白叟导尿、插胃管。为了及时确保这位患者的养分补给,她屡次与医院养分科和谐,请专家针对患者病况制定养分配方。在她和战友们的尽心护理下,白叟的身体渐渐好起来。
再过不久,陈红就到达最高执役年限。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在疫情往后好好拥抱战友,和自己救治过的患者好好道别。"离别这个城市,我会把浅笑留在这儿。"她说。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