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9-10 10:32:35
  • 阅读(7296)
  • 评论(8)
  •   是什么力气让他们跨过山海,将我国造视界人民的磨难扛作自己的职责?

      这一段段抗战史,是面向未来的启示。

      1936年,当埃德加·斯诺拎着旧皮箱踏上陕北高原时,这位美国记者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我国人民的老朋友”,被代代我国人民铭记在心。

      80多年曩昔,这只手提箱静立在我国国家博物馆的展柜里;一旁是斯诺佩戴过的赤军八角帽,虽已褪色,五角星仍然耀眼。

        这是展览展出的斯诺采访时用过的旅行箱。新华社记者 杨湛菲 摄

      在我国人民抗日战役暨国际反法西斯战役成功80周年之际,“国际友人与我国抗战”专题展9月9日在国博开幕。

      本次展览选取30多位给予我国抗战支撑的国际友人,还有10余个国际组织,展出300余件套什物和400余张相片,其间不少是初次揭露。

      步入展厅,沉稳的灰墙之间穿插着明快的色彩,寓意在艰苦环境中人民心中的坚定信心与必胜决计。展厅内,一件件宝贵展品背面,每一位国际友人在前史十字路口的挑选,感动人心。

     

        9月7日,在我国国家博物馆,一名媒体人员在观赏雕塑《国际友人在延安》。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这里有人道主义的朴素据守——

      一块恢复展现的难民收容所标牌将人们拉入80多年前南京城的血色回忆。

      厚厚几本《拉贝日记》记载很多触目惊心的现实,“万国红十字会”臂章见证国际友人的协助支撑……宝贵展品复原前史。

      南京大屠杀期间,以德国商人约翰·拉贝为首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绝地中为25万我国布衣撑起“生命保护伞”。无关国籍与利益,只源于对“人”的根本尊重。

      停步于史料前,观众赵先生慨叹:“我看到的不仅是一段漆黑前史,更是人类在极点环境下对‘人道主义’最朴素的据守,在地缘政治抵触加重的当今国际,这仍然是稀缺却宝贵的力气。”

        9月7日,在我国国家博物馆,一名媒体人员在观赏展览。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这里有存亡相托的人世大爱——

      展览初次展出一批俄罗斯驻华大使馆供给的档案资料,具体记载了苏联在抗战初期对我国的重要协助。其间包含2000多人次轮番参加飞翔使命,236名飞翔员在我国战场勇敢献身。

      回望十四年抗战史,既有前哨的英勇战役,也有穿越硝烟的医者仁心。

      美国医师马海德曲折抵达陕北高原,协助抗日根据地筑起健康防地;加拿大医师白求恩在冀中前哨发明“活动手术台”的奇观;印度青年医师柯棣华自动请缨留守太行山区,将年青的生命融入华夏大地……

      这些“同行者”的挑选,早已逾越“协助”的界说,指向将“小我”升华为“大我”的深入寻求。

        这是在我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飞虎队”P-40战役机模型(9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这里有穿透万里的正义之声——

      展览榜首单元聚集外国记者,榜首位便是埃德加·斯诺。展厅入口处多媒体展现的《红星照射我国》书影分外夺目。

      “展览以外国记者开篇,便是要告知我们,前史的本相是由他们打破层层封闭,经过笔和相机发表出来,让国际听到‘延安声响’。”展览策展人黄黎说。

      在展览结尾露脸的一张特别唱片令人动容,犹闻民族解放的号角,震撼人心。

      1941年,美国黑人歌星保罗·罗伯逊灌制唱片《起来》,包含《义勇军进行曲》等6首歌曲,并将唱片版税及发行收益捐赠给捍卫我国同盟,表达对我国人民抗日战役的支撑。一首鼓励四万万我国人奋起反抗的战歌,传向国际各个旮旯,给反法西斯战役带来期望和力气。

      以史为镜,照见当下。

      抗战时间,正义的挑选能够会聚成照亮国际的光;平和时代,跨过国界的正义始终是人类前行的力气。唯有据守正义、携手同行,才干应对人类一起的应战。

      策划:陈芳

      记者:杨湛菲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17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