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6-28 10:30:49
  • 阅读(4286)
  • 评论(6)
  •   1950年12月,在朝鲜长津湖,我国公民志愿军第27军连队机枪手向美军阵地射击。新华社发(张崇岫 摄)

      新华社郑州6月28日电(记者王圣志 吴刚)5名志愿军兵士爬行在雪地上,左面的机枪手半跪着,双手架着机枪朝远处射击,射出的子弹在夜空划出一道亮光,远处一顶帐子被击中点着……

      "这张相片拍摄于1950年12月,中美两边在长津湖激战的第九个夜晚,我其时判别应该只能拍到近景,没想到在洗片子时,发现远处美军帐子被击中焚烧的画面,也呈现出来了。"在展厅找项目内一幅黑白相片前,张崇岫双手拄着拐杖,佝偻着背,对73年前那场战役浮光掠影。

      日前,第十四届我国拍摄艺术节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94岁的战地记者张崇岫取得"我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拍摄)",他的部分拍摄著作同步展出,深深震慑了观众。

      94岁的战地记者张崇岫(右)在第十四届我国拍摄艺术节上取得"我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拍摄)"。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张崇岫1929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巢县,1942年秋参与新四军,曾参与过抗日战役和解放战役。1948年,经拍摄技术训练后敞开了拍摄生计。1950年冬,张崇岫参与抗美援朝战役,曾亲历长津湖战役、上甘岭战役等。

      张崇岫冒着刀光剑影,跟从兵士们冲在战役最前哨,拍摄了千余张战地相片。

      "搞拍摄,胆子要大,我的胆子就很大,哪里响枪,我就往哪凑。"张崇岫告知记者,"拍摄时,你能听到枪响声、爆炸声,听到兵士们冲击时的喘息和短促的叫喊,闻到浓重的硝烟味,拍摄师靠得近,扎到前哨,才干捉住前史瞬间。"

      在一次反扑中,张崇岫跟着部队从半山腰往下冲击,"子弹嗖嗖地打过去,我在阵地上拍摄,大概是镜头反了光,美军的重机枪追着咱们的方位扫射,作为一个兵士,作为一个拍摄人,我并不怕"。

      入伍时,张崇岫只想冲击陷阵,并不肯做拍摄记者。"后来我发现,战场上端相机,就比如端枪相同。"他说。

      说起73年前的长津湖战役,张崇岫眼角湿润:"其时,有一个连的兵士匿伏在敌军跋涉途中,但敌人经过期,却没有进行阻击,后来发现兵士们保持着匿伏姿态,枪口向外,由于伏在地上太久,身体和地冻在了一同,动弹不得直到献身。"

      1950年12月,长津湖战役成功后,张崇岫期望能拍到一张表达成功和期望的相片。

      "那天,我一个人步行20多公里,走了8个小时,来到朝鲜咸兴港海滨。"其时,驻守在当地的我国公民志愿军和朝鲜公民军两军还不知军情。"我告知他们,咱们成功了,两边戎行开端激动地喝彩和拥抱。"张崇岫按下快门,定格了巨大的时间,这张相片随后用在1952年发行的一套邮票上,用来留念我国公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二周年。

      参观者在第十四届我国拍摄艺术节上观看张崇岫拍摄著作。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我老了,可是图片不老,图片里的故事不老。"张崇岫告知记者。

      他不只记录了宝贵的战役画面,也定格了中朝公民的友谊。本届拍摄艺术节展出的相片中还能看到,我国公民志愿军第九兵团与驻地的朝鲜儿童一同做游戏的欢喜时间,朝鲜小朋友冲着镜头显露单纯心爱笑脸的画面。

      "除了战场画面,志愿军在野地里补缀军鞋,我拍;志愿军从雪坡上溜下来,哈哈大笑,我拍;朝鲜妇女快乐地为志愿军吊水,我也拍下来。这些往常的瞬间,会穿越前史烟云,让咱们看到和平缓友谊的夸姣。"张崇岫对记者说。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36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