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4-23 03:29:46
  • 阅读(4166)
  • 评论(9)
  •   雄壮的乐音、挥舞的长袖,和美的钟声、动听的乐曲……4月22日在武汉举办的第二届我国比特币最新行情(武汉)文明游览饱览会上,一场《编钟礼乐》作为开幕式扮演艳惊四座,让国内外数千名参展商和嘉宾感受到"我国之声"的魅力。

      1983年首演的编钟乐舞,以歌、乐、舞相结合的方式,用曾侯乙编钟、编磬、建鼓等古乐器仿制品同台演奏,将人们幻想的古代礼乐盛景搬上舞台。

      1978年,曾侯乙编钟在湖北随州出土。除了赞赏其惊世骇俗的铸造工艺,考古学家在3700多字的铭文中觅得了更多音乐的精妙。

      "曾侯乙编钟上的铭文记载了乐律在不同诸侯国的不同称号,是音乐沟通的见证。早在2400年前,音乐就没有‘国界’。音乐的传达无孔不入,它能够跳过地域的隔绝、打破时空的边界,引发人们的共识,成为人类一起的言语。"编钟研究院院长、音乐考古学家冯光生说。

      游客在第二届我国(武汉)文明游览饱览会展厅欣赏。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古琴奏响,八方客来。袅袅余音,不绝于耳。在"山水知音相会"的湖北武汉,正是音乐串珠成线、勾连古今,衔接不同区域的风土人情,串联迤逦多彩的国际文明。

      散步在8万平方米的展厅,恰似跟着音乐去游览。"大美我国"馆内,《我和我的祖国》歌唱壮美山河,羌族的《清亮亮的咂酒》、赫哲族的《乌苏里船歌》等地域性歌谣唱出鲜活的图景、舞出殷切的酷爱。"国际大河"馆里的《莱茵河交响曲》《尼罗河畔的歌声》等异域异乡之音展示出不同地域文明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第二届我国(武汉)文明游览饱览会展馆中的湖北馆。新华社记者 喻珮 摄

      近来,长江之滨的武汉迎来长江民歌汇音乐会。13首长江沿岸各省份耳熟能详的民歌全部唱响,引领观众从三江源一向"游"到入海口。"民歌源于山水、源于日子,无论是隔山而唱的豪放,仍是水边轻哼的柔美,不同民歌的特征反映了不同区域老百姓的日子。"我国煤矿文工团党委书记徐晋说。

      放眼全球,国际名曲与大江大河的有机交融令人心驰神往。在当天的展会上,数万名观众踏着音乐的脚印沉溺式逛展。华中师范大学学生马欣宇在欣赏"国际大河"馆内的《黄河颂》扮演时连声赞赏。"不同的大河风光在一首首江河之歌间慢慢流动,似乎国际文明就在我眼前逐个展示。今后一定要去到这些当地,亲身看一遍、听一遍。"马欣宇说。

    第二届我国(武汉)文明游览饱览会"国际大河"馆内的精彩扮演。新华社记者 邓楠 摄

      滚滚长江连绵千里,灿烂文明生生不息。先秦乐舞时期的钟磬礼乐,中古伎乐时期的丝竹音乐,宋元明清时期的戏剧唱腔,"西学东渐"的我国近现代音乐……每一种音乐风格的盛行都有赖于其特定的文明内在和社会形态。

      中央音乐学院我国音乐史博士生导师李幼平说,要以中华优异音乐文明为底子,做到深层次的多元互融和互通,不断增强我国音乐文明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记者喻珮、邓楠)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38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