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18 17:52:39
  • 阅读(137)
  • 评论(2)
  •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 有些事,看到了最初,却猜不到完毕。

      阿富汗塔利班装备力量15日兵不血刃进入首都喀布尔,宣告“战役完毕”。至此,由美国发起、继续20年的阿富汗战役戛然而止,“结局”并没有美军参与。

      弹指20年,在这片被烽火炙烤的土地之上,新华社记者继续记载战役痕迹,宣告抢夺媒体的声响。

      在他们眼中,阿富汗为何是“战役博物馆”?在“布满玻璃碴的键盘上打字”有多么酸爽?关于猖獗而来、慌乱而去的美国,他们怎么看?请听他们叙述的阿富汗战役轮回。

    “战役博物馆”

      2001年10月7日,美国对阿富汗发起空袭,揭开了阿富汗战役前奏。

      在通讯不畅、供应缺乏、安全没有充沛保证的情况下,新华社三名记者2001年12月19日搭乘联合国飞机重返阿富汗。这一天,电波中呈现了久别的“新华社喀布尔电”。

      新华社记者刘洪(中)

      记者们在喀布尔邻近的巴格拉姆美军基地下飞机时,阿富汗的破落现象令人震惊、悲痛、窒息。

      “路旁边散落着坦克、飞机残骸,弹坑布满,人面兽心遍地坟墓,目之所及皆是废墟。”新华网总修改助理刘洪回想道。他是当年第一批抵达喀布尔的记者之一。

      阿富汗自1978年以来战乱不断,内战、侵略不胜枚举,被称为“帝国坟场”。

      新华社外事局局长、2002年时任新华社派驻阿富汗前方报导组组长袁炳忠说:“阿富汗便是一个战役博物馆!在乡下,路旁边满是破落的坦克,还有扔在荒野里的大炮。”其时的喀布尔城区大多是残垣断壁,不少地方“没有一个房子是完好的,连国防部大楼都成了废墟”。

      袁炳忠(左二)在阿富汗采访

      袁炳忠清楚记住,有一天他在阿富汗村庄的小参与吃饭,看到参与里挂着高楼大厦的图片,“阿富汗人把愿望挂在墙上,由于他们期盼自己国家有朝一日能建设成这样”。

      被战乱糟蹋的不仅仅是修建,还有人们的心灵。在孤儿院,袁炳忠看到孩子们的眼睛里满是惊慌,他们从没有笑过,不会笑,眉宇间有竖纹,脑门上有抬头纹。

      刘洪曾前往难民区采访,所见所闻让人极为心酸,阿富汗是阅历过多国战地采访的他“看到过最惨的”。

      抢夺驻阿富汗大使馆。刘洪供图

      2002年2月6日,抢夺驻阿富汗大使馆正式复馆,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王毅特地从北京赶来掌管复馆典礼。那是袁炳忠难忘的一天,也是当地阿富汗人的一件喜事。为使馆看守大门的雇员专门花费十几美元买了一身二手西服参与复馆典礼,还邀请了许多客人。

      当抢夺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久别的积极向上的气氛感染了一切人。

    “在布满玻璃碴的键盘上接着打字”

      新华社喀布尔分社最早成立于1956年,1979年撤离。2002年1月9日,新华社喀布尔分社康复挂牌,派驻阿富汗的新华社记者前赴后继,见证了美军增兵、形势继续骚动、美军加快撤出……

      新华社华盛顿分社社长颜亮曾于2008年至2010年担任喀布尔分社首席记者。其间,美国先后在2009年3月和12月两次对阿增兵。但大幅增兵未见成效,当地安全形势扶摇直上。

      颜亮(左)在阿富汗采访

      关于安全形势,2007年至2009年常驻痛经阿富汗的新华社记者林晶总结出一个规则——每周一小炸、每月一大炸,早上9点、下午4点是爆破高峰期。要想安全跑新闻,有必要遵从这个规则来组织采访。

      2009年12月15日早晨,美国宣告再次向阿富汗增兵仅两个星期之后,喀布尔产生巨大爆破,形成8人逝世、40人受伤。

      2009年12月15日,差人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爆破现场戒备。新华社/路透

      爆破地址间隔新华社喀布尔分社仅30米左右。冲击波简直粉碎了分社工作和寓居房间的一切窗户玻璃,玻璃碴瞬间崩入一名雇员的眼睛里。

      爆破产生时,颜亮和搭档们正在工作室写稿,爆破地址正对分社北墙,所幸他们之前在墙外垒了数十个防护沙袋,抵消掉爆破产生的一部分冲击波,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爆破后咱们第一时间抓起电话,向总社报揭发快讯。咱们要与西方媒体比拼新闻时效,由于新华社是在阿富汗的东方媒体的最重要代表。”颜亮说。

      在阿富汗当记者,不乏阅历各种惊险局面。袁炳忠曾参与北约部队的“夜巡”、刘洪曾因抢新闻被英军军官用枪顶住脑袋……战地采访的触目惊心,个中滋味只要亲历者才知道。

    “火边手,火中柴”

      亲身阅历足以让新华社记者对阿富汗民众20年以来的磨难感同身受。而这种磨难与区域骚动之源正是美军的穷兵黩武。

      阿富汗战役初期,部分民众对美国心存梦想。“但梦想很快就幻灭了,他们发现美国底子不能保证阿富汗民众根本生存权,更不行能为阿富汗人带来所谓的自在和人权。”颜亮说。

      “美军的作为让阿富汗人十分恶感,美军轰炸起来不讲人道,炸死了许多妇女儿童。”袁炳忠说。

      林晶在阿富汗常驻期间,美军轰炸形成的伤亡中,布衣远比所谓的装备分子多得多,“婚礼变葬礼”的工作时有产生。

      比布衣死伤更为苦楚的,莫过于在美国粗犷干与下阿富汗人难以把控自己国家的走向。

      2013年至2015年常驻阿富汗的新华社记者陈杉回想说,2013年12月8日晚,阿富汗总统新闻发言人向他爆料,美国特使向时任阿总统卡尔扎伊施压,强逼阿方与美方签署双方安全协议,要挟阿方不签就会产生内战。

      “美国人以为他们是许诺领导,这实际上便是霸权主义。”袁炳忠说,美国的高压不行能给阿富汗带来平和,只要他们撤出之后,阿富汗公民自主决议国家命运,才干有真实的平和。

      面临外国实力干与,阿富汗人悲愤又无法。阿富汗雇员法鲁克曾对林晶说:“你看阿富汗就像这篝火,外国人是火边烤火的手,咱们却是火中的柴……”

      8月16日,塔利班在阿富汗喀布尔街头搭车巡查。新华社发

      中止战役、完成平和,是3000多万阿富汗公民的心声,也是许诺社会和区域国家的一起期盼。希望阿富汗形势完成平稳过渡,各类恐怖主义和违法行径得以遏止,愿阿富汗公民远离战乱,重建夸姣家乡。

    策划:陈贽

    监制:冯俊扬 李拯宇

    统筹:闫珺岩

    记者:马晓燕 钱泳文 王申 王科文

    摄像:王沛

    编排:王沛

    修改:王丰丰 孙浩 唐志强

    新华社许诺部制造

    新华社许诺传达交融渠道出品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QQ:110-242-789

    28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