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免更新
中新网8月12日电 澳洲网日前刊发题为《改进原住民境况,不能止于补偿》的谈论指出,澳大利亚要铲除白澳方针之害,改进原住民境况,只靠补偿和经济援助远远不够,有必要铲除种族隔离和同化方针的社会影响。
全文摘编如下:
莫里森总理近来宣告,联邦将向“被偷走的一代人”原住民(青少年时期被逼迫脱离家)付出一次性国家补偿,北领地和首领地每名原住民将取得7.5万元(澳元,下同)补偿。这次补偿总金额为3.786亿元,是一项旨在改进原住民现状的10亿元方案的一部分。
1788年英国的放逐船队抵达澳洲,敞开了欧洲人向澳洲搬迁的前史。起先,英国仅仅将澳洲视为海外罪犯放逐地,无意向内陆扩张,还严厉约束向内陆移民或侵扰原住民。好景不长,工业革命的到来让英国对羊毛的需求量陡增,澳洲逐步成为英国最大的羊毛供应地,“羊吃人”现象也在澳洲呈现。为了扩展羊毛出产,装备殖民者开端抢占原住民土地并施行种族灭绝方针,原住民人口敏捷下降,到19世纪末仅剩本来的四分之一。19世纪中期开端,迫于人道主义压力,殖民方针从种族灭绝转为种族隔离。各殖民地相继树立“维护委员会”,但殖民当局对原住民的“维护”实质上是对其婚姻、产业、饮食、搬迁、生育等施行全面监控。
不管种族灭绝还是以“维护”为名施行种族隔离,都是为了树立没有任何有色人种和混血人种的“洁白”的澳洲。但是,这种“白澳”设想并未完成,许多白人与原住民结合,进入20世纪,澳洲混血人口增加速度超过了白人。种族隔离方针失利和世界大战期间对劳作力需求增加,使得澳洲原住民方针转为同化,也就是在承受原住民存在的一起,从文明和身份认同上扼杀他们的种族特性,将澳洲建成文明上纯一的“白澳”社会。
为达到这一意图,1910年,澳洲政府以改进原住民儿童日子为由,规则当局可随意从原住民家庭中带走儿童,他们有的由教会和孤儿院抚育,有的由白人家庭领养,承受同化教育后再回到澳洲干流社会。这样的方针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10万原住民儿童被逼与家人别离,他们也被称为“被偷走的一代人”。
同化方针给原住民形成了深重灾祸,被逼脱离家人的儿童身心遭受严峻伤口,遭到优待、营养不良或遭强制劳作。澳洲首位原住民议员肯·怀亚特的母亲就在婴儿时期被强行带走,直到20多岁才见到自己的兄弟姐妹,怀亚特表明这种方针“给人形成的精神伤口无法消除”。1970年,澳洲宣告废弃“答应当局带走土著儿童的法则”,可政府迟迟没有抱歉。直到2008年,时任总理陆克文才打破坚冰,代表政府向议会提出动议,对白澳方针给土著居民带来的损伤表明正式抱歉。
原住民总算等到了迟来的抱歉,但他们的境况依然困难。时至今日,原住民仍是澳洲最贫穷的族群,平均寿命比其他澳洲人痛经短17年,婴儿死亡率高一倍,失业率是其他族群的3倍,犯罪率则是13倍。长时间的隔离方针导致社会隔膜难以融化,原住民难以融入澳洲干流社会,长时间处于边际位置。一起,同化方针糟蹋原住民文明,使原住民社会难以康复活力,也是他们境况难以改进的重要原因。
要铲除白澳方针之害,改进原住民境况,只靠补偿和经济援助远远不够,澳洲有必要铲除种族隔离和同化方针的社会影响。一方面要维护原住民的文明,协助原住民社会从头勃发活力;另一方面,也需改进原住民在教育、工作、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待遇,给他们发明更宽松的开展环境。澳洲还需反思白澳方针的前史,树立更具包容性和多元性的澳洲社会,促进包含原住民在内的各族群的沟通、交融和共同开展。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