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免更新
从广州动身,一路向南,经东新高速和广珠西线高速,驱车约60公里的旅程,就来到了被列入第五批我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岭南古村落——鳌山村。
鳌山村坐落黄圃镇东北部,隶属于广东中山市,面积7.3平方公里,现人口6313人,由岗东、石岭和指北3个天然村组成。鳌山村西面背靠大黄圃山脉,村北有一条大奎水道,村南有一条黄圃水道,南北河道中心修建了昆山到安阳物流人工灌溉河猛江河,3条水道构成一个"工"字形的水网结构,村落和古拙的民居就散布在这3条河涌之间。
散步鳌山村,石板铺就的小径,随处可见。村里的街巷更是别有特征,石岭上、下街,岗东上、下街,23条街呈"井"字形摆放,犬牙交错,垂直通行。在鳌山村,有广东省滨海规划最大的海蚀遗址,保存了宋代码头和古石径等,还有多处古代宗祠修建,古拙而幽静。
往事越千年 沧海变桑田
海蚀遗址公园坐落于鳌山村魁楼岗的东面山脚下。
远古时期,鳌山一带本为小海岛,千年来受西江水淤泥不断堆积,海水逐步远退,石岭由岛屿变成了今日的丘陵,海蚀洞则成为山脚下的一连串溶洞。这段海蚀遗址出露的海蚀地势是广东滨海迄今所发现规划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海蚀遗址之一。
据地质专家考证,这儿的海蚀地势首要构成于古珠江口海湾中岛屿时期,距今2000—7000年。海岛与海面触摸处,因为波浪长时间的腐蚀,构成很多的海蚀洞,对研讨古代地质与古海岸线变迁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昂首所见,在葱郁的灌木之间,石岭山暴露的紫红色昆山到濮阳物流沙砾岩出现罕见的圈层状,上面点缀着恰似蜂窝煤相同的圆洞,形态万千。岩石经过长时间的风化,或脱落或开裂,构成了海蚀洞、海蚀崖、海蚀渠道等共同的海蚀地貌,或像蟾蜍或像鼻管,连绵长达300米。
只见一处两块岩石之间只是相距50厘米到1米多宽,岩石斜面坚持45度角,有3个洞口相连,构成"人"字的洞口。"我小时候能够昆山到许昌物流从这儿轻松钻过,爬到山顶的洞口,从南洞口穿到北洞口,现在逢年过节,来这儿玩耍的游客川流不息呢。"鳌山村党委副书记黎敬华说。天长日久的冲击,海水把山体冲蚀成两个堆叠的斜面,令人不由感叹大天然的巧夺天工。
来到海蚀遗址中段,一块山体岩石美妙的镶嵌在山崖之上,凸出岩石崖面,恰似人脸上的鼻子,这便是"鼻管石",又称"飞来石"。据介绍,在海蚀地貌的构成过程中,岩石从山顶崩落,一些岩石被海水卷走,一些岩石则停留在海蚀崖下,在海水的"雕刻"下,构成象形石景象,尤其是崩落过程中遗留在海蚀崖上的巨石构成的鼻管石景象,更是壮丽。
石岭山下,滴水崖前,流水潺潺,丝线似的细流,熠熠发光。几只山羊正在海蚀遗址的岩石边散步吃草,溪水里漂浮着一片片粉白相间的睡莲,稻田里几位村妇在说笑着插秧,这一切恰似一幅动态结合的水墨画。
谁能想到,这脚下的千亩良田从前都是茫茫大海,此处还遗藏着一间古居,隐在海石穴下、树林之中。房主早已不在,这栋修建却成了古村落地质变迁、先民拓荒的见证。
"咱们把遗址制造成地质公园,免费向社会开放,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保护天然遗址,招引海内外游客来鳌山村旅行观光;一方面也给乡民供给一个休闲纳凉、游园赏花的活动场所,制造美丽村庄。"黎敬华说。
古村穿石径 幽禽隔树啼
据前史记载,岗东村是大黄圃的发源地之一。西汉前,大黄圃是一座大海上的小岛,约1360年前后,人们在饭盖岗山脚和浮水峪山脚一带寓居。人们建屋打井,铺砌街巷,兴修古刹、祠堂,这些奇迹和古修建保存至今。
在金马山东南方向的路旁边,有一口元末明初的古井,叫半爿岗水井。这口井哺育了生生世世的鳌山村人,乡民至今还保藏着从古井里吊水饮用的习气。古井清澈见底,用井水煲汤,喝起来格外甜美。
乡民黎祐光的家里有一口水井,其6米深处,还保存着曾经商船用的桅杆和大铁链。
据乡民苏照恩白叟介绍,古时候,浮水峪山脚一带常有旋涡,古代商船和货船常常在这儿淹没,跟着地壳运动和泥沙淤积,商船的桅杆和大铁链就保存了下来。
环着山腰拾级而上,就来到了南约坊的北帝古庙,又称北极殿。北极殿门口,有两棵古树,是细叶榕树,树龄有110多年,现在仍旧枝繁叶茂。在榕树下小憩一瞬间,远处洪亮的鸟叫声,更增添了小村的安静,随风飘来淡淡的芒果花香昆山到漯河物流,动人肺腑。
石径深深通何处?时有幽禽隔树啼。穿古树而行,一路向下,一排排广大的石阶便是南宋末年古码头遗址。在宋代,这儿曾是当地人渡海对外往来和经商的重要码头。跟着海水退避,码头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古埠广场上的一幅岩画,穿越了韶光,生动描绘了当年渡头的繁忙。
北极殿沿雁塔山拾级而上至山腰,顺着坡面西下,就可抵达一条宋代的古石径。据鳌山村《黎氏族谱》记载,村内的36级古石径始修于明朝,全长390米,宽1.1米,因上下东西两边山坡均有36级石阶而得名。
"古石径遗址是中山市现存的长度最长、时代最为陈旧的花岗岩石径,对研讨鳌山村前史环境的变迁和对外往来的开展有重要意义。"黄圃镇宣扬办主任洪泽文说,"本年,黄圃镇在鳌山村使用原有森林环境和古村落原貌,加大力度保护文物和制造民俗文明旅行,补葺古古刹、古修建、36级古石径。"
古村历风雨 今人话保护
在兴东上下街方圆200米的范围内,共有8个姓氏的11座宗祠布满于此,首要有黎氏宗祠、许氏宗祠、储南潘公祠、苏氏祖祠等。古拙的祠堂掩映在一株株荔枝树下,别有一番岭南神韵。行走其间,细细调查,便可发现许多民间昆山到南阳物流传统文明的闪光点。
"赤壁秋容新绿野,眉山春光灿朱霞",这副隶书对联写在苏氏祖祠的门口。祠堂为砖木混合结构,硬山式顶,分为前后座两间,中心有4米深的天井。细心辨认,正门的门楣上画有一条青龙抱球的彩画,令人眼前一亮,还配有砖雕、墙画和书法装修,是鳌山村中较典型的清代祠堂修建风格。
"村子里前史修建比较多,时代久远,有的房子开裂乃至崩塌。"鳌山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潘海明说,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中,当地政府引导、鼓舞乡民积极参与,触及乡民的大事要经过乡民大会决议后方可执行。
在兴东上街15巷3号,至今尚存古蚝壳屋一间,占地130多平方米。据80多岁的街坊白叟口述,该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有200多年前史。曾经黄圃四面是海,盛产蚝,乡民因地制宜,用蚝壳制造房子寓居,凉快又透气。
泥土、白醋、糯米饭,再加上粗盐,均匀拌和后作灰浆砌蚝壳用,横排3只蚝壳长,蚝壳顶部向外,每两层蚝壳中心铺上一层灰浆,填满空地,使墙体健壮。但因为历经百年风雨腐蚀,南北两边泥墙和正面墙体现已拆去,仅存后墙一侧蚝壳围墙。
"咱们请了专家来辅导修正蚝壳墙,及时发现本来主修建存在陷落的问题,就赶忙调整修正计划。"潘海明说,这些年,经过整合各部门资源,加强了村内水、电、路、房、通讯等方面制造,下大力气搞好乡村环境卫生整治,保护传统村落古拙整齐的村容村貌。
"寓居环境改进,文娱活动增多,原本想脱离村子的年轻人都不乐意走了。"72岁的黎叶南白叟笑着说。
■旅游贴士
抵达鳌山村,从北约观音大庙处开端旅游,进入望海公园进口前往36级古石径,顺次旅游北极殿、古码头;沿着二十四巷、兴东上街观赏祠堂古刹,再开车前往海蚀遗址公园玩耍,观赏玉泉洞。
鳌山村是岭南乡土文明的缩影,特征美食丰厚。完毕一天的旅游,能够体会当地的农家菜,引荐菜品有腊味宴、河虾炒青瓜、生菜包蚬肉、脆肉罗非鱼、农家走地鸡等。
图片说明:
图①:孔令民制造的蝴蝶风筝。
本报记者 施 芳摄
图②:鳌山村清代修建房顶。
赵一豪摄(公民视觉)
图③:鳌山村的古石径。
材料图片
图④:鳌山村街巷一角。
本报记者 洪秋婷摄
图⑤:鳌山村家族祠堂修建群。
材料图片
图⑥:鳌山村保存的古蚝壳墙。
赵一豪摄(公民视觉)
图⑦:杨灼流(前)参与鳌山村龙舟赛。
材料图片
版式规划:沈亦伶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