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6月10日电 题:回望"时局转化纽带" 学者谈西安事故和平解决背面的统战作业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雨后春笋的大豆高粱……"这首抗日战争时期令无数人断肠而激愤的《松花江上》,至今仍广为传唱。但鲜有人了解,这首歌其实创造于陕西门窗加盟,是共产党员张寒晖目击了逃亡关内的东北军与东北公民的惨境而创造,时刻正是1936年西安事故前夕。
"这首歌很快唱遍西安、唱到‘剿共’前哨的东北军兵营。"陕西省统一战线智库专家、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方大卫以为,《松花江上》对宣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巨大效果,正如毛泽东后来点评:"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军力。"
1936年12月12日,在公民激愤于国民政府仍回绝一起对外时,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国民党将军在我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影响和全国公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感化下,发起西安事故,兵谏蒋介石中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故及其和平解决,完毕了十年内战,促进了第2次国共合作,成为我国由长时间内战走向全民抗战的转折点,成为改变时局的纽带。
在建党百年之际,回忆这一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树立的"时局纽带",对今日再知道统战作业有何启示?近来,在由中央统战部安排的"百年路·同心筑"主题采访中,两位学者向中新社记者道出他们对西安事故背面统战作业的剖析。
方大卫和西安事故纪念馆事务研讨室主任石八民均谈道,其实在西安事故发生前,中共已在活跃同张、杨触摸,宣扬一起抗日的建议。例如,1935年10月,张学良所率东北军中的高福源团在履行"剿匪"使命中,被赤军俘虏,而赤军却在瓦窑堡开办了东北军学习班,协助被俘官兵了解中共的抗日建议。高福源大受感化,随后在促进张学良与中共触摸、东北军与赤军联合上发挥了重要效果。
至于杨虎城及其所率的17路军,则自负革新时期就与中共有联络。其实,在他的部队里早有共产党地下安排,他的妻子谢葆贞便是一名共产党员。1935年中共"八一宣言"宣布后,即派人专门向杨虎城陈说了宣言精力,并表达了中共期望与17路军交流联系的意向。同年冬季,中共中央又派专员持毛泽东的亲笔信去见杨虎城,以期打通联系、树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方大卫以为,在西安事故发生前,因为中共对张、杨两支部队成功的统战作业,再加上陕西民众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支撑,西北地区抗日力气的联合已根本构成。
西安事故发生后,我国共产党提出了正确的方针方针,使西安事故得以和平解决,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树立。石八民在介绍这一事情时谈道,需求看到,事故发生后,不管在国内仍是国际上,引起的反应是激烈而杂乱的,持各种观点者都有。在此杂乱而重要的关头,我国共产党仍敏锐地发觉、剖析到,事故是建成统一战线的要害之机,而且尽力经过各种统战作业去完成这个方针。西安事故并非经过一次商洽就尘埃落定,其间仍是曲折横生。但中共经过详尽的作业,根本上坚持了和平解决西安事故的效果。
石八民以为,和平解决西安事故,对今日统战作业的一大重要启示正在于此。今日我国在杂乱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也需正确而果断地找到全部能够联合的力气。
西安事故的和平解决,促进了国共两党第2次合作和联合抗日,让中华民族走向联合一起、共御外侮,为我国的重生赢得期望。"在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假如捉住机遇、创造条件、做好统战作业,统一战线是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的。"石八民说。(完)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