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免更新
新华社北京5月28日电 题:追梦长江铝包木筑安澜
北京西郊,中心档案馆内,一封名为《国家计委关于三峡工程正式开工的告诉》的文件静卧在文物柜中。纸上"三峡工程于1994年12月中旬正式开工建造"的短短数字,让人忍不住回想起长江安澜的百年逐梦之旅。
"改进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孙中山先生曾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初次提出在湖北宜昌一带建筑三峡工程的想象。
彼时的长江流域,洪患暴虐成灾。在声称"九曲回肠"的荆江河道,泥沙不断堆积,构成"人在地上走,船在天上行"的奇幻险象。水高一尺,堤高一丈,这儿时间演出着水与陆、生与死的攻防。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内外专家屡次展开三峡建坝调查,但放眼其时的我国,烽火不熄、国似散沙,这些证明未能激起更大涟漪。
1956年,毛泽东来到长江,作诗展望三峡前景:"更立西江石壁,切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国际殊。"
面临大自然的伟力,水利人慎之又慎。察岩样,勘地势,测水文……三峡地质勘探历时40余年,在2个坝区、15个坝段、13条坝轴线中重复查勘证明。
"水是最严厉的考官,它无孔不入。面临三峡工程,一定要持最谨慎的科学态度。"时任三峡工程证明领导小组副组长潘家铮说。
一次次大证明,使得三峡工程的概括越辩越明晰。
1992年4月3日下午,公民大会堂内,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正表决《关于兴修长江三峡工程的抉择》。酝酿了七十余载的三峡之梦能否破茧而出?
16时许,坐落武汉的长江水利委员会门窗加盟内,寂然无声。"叮……"电话没来得及响出第二声,立即被接起——
霎时间,欢呼声四起,大楼飘下一条长长的标语——三峡工程功在今世,荫及后代,造福人类!
1994年12月9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正式下达《国家计委关于三峡工程正式开工的告诉》。全文仅70余字,却为三峡工程建造翻开新篇章——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1997年,大江截流成功;
2003年,三峡工程按期完结蓄水135米、船闸试通航、第一批机组发电的三大方针;
2012年,三峡工程地下电站悉数投产发电;
2020年,三峡工程完结全体竣工检验悉数程序。
"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使用等归纳效益全面发挥。"检验定论如是写道。
从描绘蓝图到完结全体竣工检验悉数程序,历经百年,由2700多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而成的三峡工程主体建筑物,以横锁大江的英姿展现着"当惊国际殊"的盛世豪情。
巨川安澜,为长江流域开展带来新机遇。滚滚长江,不尽东流。洪行其道,惠泽公民。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