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免更新
陈潭秋:"特别"的中共七大中心委员
这是陈潭秋像(材料相片)。 新华社发
□ 新华社记者 徐海波
初夏时节,在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陈策楼镇陈策楼村,屹立于苍松翠柏间的陈潭秋铜像,展示着神采飞扬的革新家风貌。铜像前一束束鲜花,寄托着人们对这位中共一大代表博客、党的创始人之一、"特别"的中共七大中心委员的敬重之情。
陈潭秋,1896年生,在这个大别山脚下的小山村,他度过了幼年、少年。青年时代,他脱离家园到武汉肄业,1916年进入国立武昌高级师范校园英语部学习,后与董必武等人筹办武汉中学,任英文教员。在他们的尽力下,这所校园团结了一批前进教员,培养了一批革新青年。
1920年秋,陈潭秋和董必武等在武汉建立共产党前期安排,1921年7月到会党的一大。尔后,陈潭秋先下一任中共安源地委委员、武汉当地执委会委员长、湖北区委安排部主任、江西省委书记、满洲省委书记、江苏省委秘书长、福建省委书记、中心政府粮食部部长等职,领导各地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和兵运作业,为党的作业四处奔波。
赤军长征后,陈潭秋留中心苏区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江西分局安排部部长,1935年8月赴莫斯科参与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后参与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作业。
"我始终是萍踪浪迹、行止不定的人。"陈潭秋在一封家书中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抱歉:"老母逝世的音讯我也早已听闻……反不幸白叟逝世迟了几年,假如早几年免受许多磨难啊!"
"他便是这样一位异乎寻常的英雄人物,心中永久装着贫穷大众。虽是墨客身世,但仍然勇于持枪上前方。"陈潭秋新居纪念馆馆长丁海舟说,我们看到陈潭秋的相片多是左边脸,由于他的右耳在游击战中挂彩。
1939年9月,陈潭秋受命回国,任中共中心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他同新疆军阀盛世才进行了灵敏奇妙的斗争。当盛世才揭露走上反苏反共路途后,1942年夏,党中心同意在新疆作业的共产党员悉数撤离。陈潭秋把自己列入最终一批,并表明:"只需还有一个同志,我就不能走。"
1942年9月17日,陈潭秋被捕。敌人对他施以酷刑,强逼他"脱党",他拒不屈从。1943年9月27日,陈潭秋被隐秘杀戮于狱中,时年47岁。
陈潭秋同志牺牲的音讯一向不为人所知。直到1945年4月,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陈潭秋还被推选为中心委员。代表们没想到,陈潭秋早已为革新作业而牺牲。
作为一名特别的七大中心委员,陈潭秋虽无缘见证中共七大举行的盛况,没有看到成功的曙光,但他的革新精神仍在代代相传。
现在,大别山下每天都在改变,洁净宽广的水泥路穿村而过,生气勃勃的树木规整摆放,错落有致的民房镶嵌其间;英烈新居、赤色展馆,与各式民宿农庄,相辅相成,诉说着这儿的人们在百年风雨中一次又一次打败险阻,在巨大复兴新征途上一步又一步不懈前行。
近些年,陈策楼村党支部带领乡民大力展开兴村富民,一方面展开葡萄、柑橘等特征栽培和水产饲养,另一方面,鼓舞能人创业,兴办3个纺织工厂。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打破50万元,农人人均年收入超越16000元。在扶贫攻坚战中,陈策楼村78户贫穷户悉数脱贫。
"陈潭秋毕生为之斗争的愿望现已成真,但共产党人为公民谋美好的接力棒仍在相传。"陈策楼村党支部书记陈文胜说,陈策楼村上一年被列为赤色村庄试点村,全村正在加大建造,依托赤色资源,安身村庄特征,把赤色文明融入绿色工业,补葺陈潭秋新居二期展馆,开展村庄文创工业和特征农业,让乡民过上愈加美好的小康新生活。
新华社武汉5月7日电
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